广州股票杠杆配资
本刊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du.cn/
摘要
已经消逝的网站是互联网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开展深度访谈和搜集整理互联网档案的方法,重访已经关停的西祠胡同分版“记者的家”,旨在为中文互联网历史研究提供一个关于新闻业的具体个案。该论坛在发展鼎盛期吸引了规模可观的新闻从业者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参与进了新闻产制的多个环节和职业社群的维系,成为中国市场化媒体记者在正式工作场所之外进行社会化的重要中介。研究认为,“记者的家”是互联网历史发展和中国新闻业改革发展交汇的产物,体现了新闻业在社交网络等非正式场合的职业社会化形态。这一非正式的社会化从工作实践和集体阐释上均对社群维系产生了积极效应。
作者简介
白红义,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曹诗语,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硕士。
施好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
引言
BBS(网络论坛)曾经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最为重要的中文互联网应用之一,涌现出强国论坛、天涯社区、西祠胡同、凯迪社区等著名论坛,大量网民通过论坛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甚至进行意见交锋。早期对中文互联网的研究也多以这些论坛为案例,讨论BBS如何为网民赋权、形塑数字公共领域等问题(杨国斌,2013;Tai,2006)。但受到贴吧、豆瓣、微博等新兴互联网应用的冲击,中国网络论坛自2000年代后期到2010年代早期起开始没落(吴世文,2022:140)。这些逐渐消失的BBS曾是中文互联网30年发展历史中的关键一环,具有重要的互联网历史学研究价值。最近几年,BBS再度出现在公共视野中往往与其“没落”的动向有关。2023年4月,天涯社区的关闭引来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持续追忆,成为探讨媒介记忆和互联网历史问题的又一生动个案(吴世文,王嘉乐,2025)。而此前的2022年3月底,西祠胡同网站就传出了以1元的价格挂牌起拍的消息,让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BBS突然回归大众视野,许多曾经的用户和媒体纷纷发表怀念西祠的记忆文本(陈楚洁,张雨龙,2024)。其中,西祠的代表性版块“记者的家”也成为曾经使用过它的记者们的怀旧对象,因其与中国新闻业“黄金时代”(李红涛,2016)的情感联结而具有了作为新闻业的一种“意外客体”(unexpected objects)(Moran & Usher,2021)的意味。
“记者的家”由网名“牛吃草”的调查记者于2000年创办。2005年前后,该论坛成为国内最具专业性的媒体从业者交流平台,甚至被誉为“报社采编人员的黄埔军校”(材料编号11)。随着西祠胡同的影响力下降,“记者的家”这一小型的专业论坛也开始面临用户流失、流量下降的困局,最终被创办者“牛吃草”亲手关闭。2019年,西祠胡同进行改版升级,2017年以前发布的帖子全部被清除,“记者的家”从物理意义上已经彻底消亡。顾名思义,“记者的家”是记者们在工作之余汇聚的BBS,这里登载着各种信息:业界消息、招聘信息、媒体派系斗争甚至社会意识形态争论等。“记者的家”上曾出现过不少在业界有名的帖子。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有记者在“记者的家”上发回自己的战地报道见闻,还有一大批对全球各大媒体战争报道的分析评论帖涌现。同年,该论坛上有帖文内容涉及孙志刚案的线索。当时的《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论坛昵称:家在北方)看到BBS上的线索后,决定深入跟踪这一事件,最终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陈峰,2005)。
本文第一作者的第一份记者工作便是通过“记者的家”获得的招聘信息,此后在媒体从业期间长期使用该BBS,学习采访技巧、获取采访资源、收集新闻线索等,而这样的经历对彼时从业的市场化媒体从业者来说并不陌生。《徐州都市晨报》时任编辑王鹏2018年接受采访时表示:“起码80%的采编技巧都是在西祠胡同学的……那时候如果一天不刷西祠,就会觉得今天没有进步,都睡不好觉的那种感觉……那时候就是(在论坛上)谈写作,抠细节,争论怎么写稿子、怎么做标题、怎么编辑……那时候我们说的都是心里话,有什么说什么,也不怕。不像现在微信朋友圈都是说给别人看的(材料编号08)。”
显然,“记者的家”BBS的技术特征对记者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和互动极为有利,本文称之为一种在线的、非正式的职业空间,成为当时的记者在新闻编辑室之外“再度”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2023年3月上映的以新闻业为主题的剧情电影《不止不休》也提及了这一虚拟社区,把它当作2003年时的主角从事记者工作的日常内容(施好音,白红义,2024)。这个短暂活跃的网络论坛如何被当时的新闻从业者使用,又如何被他们理解和记忆,是本文着力考察的问题。以往的中国互联网历史研究多聚焦于已经消失的大众型网站,如博客大巴、西祠胡同、天涯社区等(冯济海,2022;陈楚洁,张雨龙,2024;吴世文,王嘉乐,2025),而对“记者的家”BBS这一独特个案的分析则为互联网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来自新闻学的视角。
二
重思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化
(一)新闻职业的社会化
社会学者最初对新闻生产的解读就是从社会化的视角出发的。沃伦·布里德(Warren Breed)最早在经典论文《新闻编辑室的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A functional analysis)中就提及了社会化概念。在新闻室这一分析语境中,社会化是其内部员工的一致性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新进者学习、内化关于自身位置、工作常规和价值观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经验尚浅的员工逐渐“懂行”(learning policy)的机制(Breed,1955)。布里德在访谈中发现,新闻从业者并不一定会接受正式的政策方针培训,而更多经历的是一种潜移默化(osmosis)的过程。其中,对新闻室内权力上级的体察和遵从是关键的一个向度,而这一学习过程往往在隐晦的体察、同事之间的闲话、内部印刷物等非正式、非明言的场合中发生。布里德将社会化这一社会研究领域的经典概念引介到了新闻业这一以业缘关系维系的社群语境中。然而,正如布里德的文章标题所示,他所研究的是相当微观和狭义的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化。具体而言,他关注“社会控制”的发生,即权力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且局限在新闻室这一固定空间内部,并未对社会化进行更细致或系统的机制和环节剖析。因此,若要在新闻研究语境中推进社会化概念,需先回到其诞生的原初学术语境中审视其概念边界和解释力系于何处。
布里德所化用的社会化概念是教育社会学和职业社会学领域的一个经典概念。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等在对美国医学生职业发展的一项经典研究中详细阐述了社会化概念。社会化是个体被征入集体文化的过程,包括态度、价值观以及技能和行为模式的习得,最终构成了某种特定社会角色的建立(Merton,Reader & Kendall,1957:40-41)。默顿等的研究将社会化概念从聚焦儿童成长、教育的经验领域,指向了更广阔的成年社会领域。当社会化概念从儿童教育的语境中被延伸出来,进入成人的社会化中,其范畴就比正式教育和培训等更加宽泛(Merton,Reader & Kendall,1957:41)。西奥多·郎(Theodore Long)和杰弗里·哈登(Jeffrey Hadden)曾提出一个界定较为清晰的社会化概念模型,并试图修正以默顿为代表的强调“内化”的社会化。他们将社会化界定为“社会组织已有成员将新进者转化为真正成员的活动”,提出社会化代理(socialization agents)的存在,其与新成员的正式或非正式互动会形成一个双向的互动、协商模式(Long & Hadden,1985)。新进者社会化的具体机制又可以被分为对成员的“创造”(creation)和“整合”(incorporation)两部分,前者重在解释社群如何划定边界,后者重在解释社群如何进行再生产。在他们的概念模型中,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信任(confidence),这是一个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承诺的逐级积累的概念。这一概念模型定义清晰,提出了可以在经验领域中观察、检验的社会化行动主体和作用机制。
以上研究路径为解释新闻室内部的社会化互动提供了理论背景,与新闻研究领域关注“职业共同体”的文献形成了对话。前者大多将在新闻室等实体空间内部切实发生的、可直接观察的人际互动视为职业社会化典型表现,后者则试图提出替代性的概念,其中以“阐释共同体”(interpretive community)为代表(Zelizer,1993),概括了浮现在实体职业空间之上的弥漫于职业社群内的话语空间。该共同体由围绕新闻业的元话语,以及关于重要公共事件的阐释话语组织起来。记者们不仅通过正式的职业活动建构共同体,而且还会通过非正式交谈、行业评议、自传及回忆录撰写等形式,借由话语来建构共同体。金伯利·梅尔策(Kimberly Meltzer)和艾美莉·马蒂克(Emily Martik)同样认为“共同体”这一模型为界定边界不够稳定的职业提供了助益,例如新闻业。不同的是,他们更关注职业实践的习得与群体的维系,而非话语修辞上的现象。因此,他们转借“实践共同体”(communities of practice)概念来描述记者的职业群体(Meltzer & Martik,2017)。在此之前,已经有研究指出,新闻实习生的社会化过程就嵌入在具体的实践共同体内,通过“情境化的学习”掌握从业的核心技能和默会知识(Gravengaard & Rimestad,2014)。也有学者提出新闻记者职业社会化的两种发生形式,一种是被动接受,比如从流行文化的再现中接受并作出反应,另一种是主动作为,具体来说就是在新闻室中发生的社会化活动(Mesmer,2024)。以上关于新闻职业社会化的文献或从实际的工作互动出发,或从抽象的理念获得角度切入,解释了新闻职业的社会化现象,实际上体现了关于社会化概念两种不同理论取向的交汇。从功能论的视角切入,社会化概念侧重考察个体如何被纳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视之,社会化概念侧重考察“社会化者的意义创造”(余成普,宗铮,2023)。由此,本文主张,勾勒新闻职业社群的社会化应当从兼顾“行动”和“理念”的层次出发,且需要给予非正式社会化空间足够的重视。
(二)对非正式职业空间的再发现
所谓职业空间,是以空间性的隐喻来描述同属一个职业领域的从业者聚集实践、共享信念的社会范畴,是从业者完成职业化的重要中介,也是研究者开展职业社会化研究的主要经验场域。长期以来,新闻编辑室(newsroom)是记者们进行职业活动的主要场所——记者们的写稿、改稿以及与编辑、主管们的交流主要是在新闻室中进行的。它不仅是一个“物理场所”,还在形塑新闻记者的职业文化(Mari,2021:5)。前文提到的布里德的经典研究就对记者如何适应新闻室内的社会控制这一重要的社会化问题进行了探索(Breed,1955),随后兴起的第一波新闻民族志研究则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持续地走进新闻编辑室,探究在这个固定空间内,新闻工作常规如何生成、记者的规范认同如何形成等职业社会化问题(甘斯,2004/2009;塔克曼,1978/2022),启发了对中国媒体的新闻室开展田野研究(张志安,2019)。这一以新闻室为中心的研究传统一直延续至数字新闻时代(周睿鸣,2022;Ryfe,2012;Boyer,2013;Usher,2014)。不过随着数字新闻业的发展,新闻室的中心地位也不可避免地下降,甚至出现了“新闻室在云端”一类的新现象(Bunce,Wright & Scott,2018),不断打破着经典职业社会化概念在空间上的局限。有学者注意到新闻工作因日趋互联网化而出现的“空荡荡的编辑室”的现象(王敏,2022),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关注记者们的在线交流,揭示了在新闻编辑室之外存在共同体的生成和运作空间(彭华新,2017)。
在即时通讯软件还未如此发达的本世纪初,新闻从业者也活跃在大量新闻室之外的社交空间。他们在工作之余所前往聚会的地点、社交的场所,以及所使用的聊天软件、BBS等社交媒体也成为探讨职业化活动时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构成对传统新闻室这一经典职业空间的延伸。比如,王海燕(2015)将广州一家酒吧里记者们所进行的业余交际活动视为社会化的表现。她指出,传统新闻学研究忽视了新闻室之外空间中的记者以及他们从事的与新闻业相关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对新闻业和记者的理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文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逐渐成为记者们接受职业社会化塑造的重要非正式职业空间,与线下的新闻室形成对照和补充。在线职业空间依托数字设备和网络信号而建立,具有超越空间限制、随时接入或登出的特点,为社会化活动提供了可能发生的新形式。有研究者提出了“虚拟专业共同体”(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y),用于概括通过在线设施进行知识给予或接受行为的社群现象(Chen & Hung,2010)。该研究测定了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包括互惠的常规、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和从知识共享中所感知到的益处,说明在线知识共享行为对线下实践转化的指导性价值。还有研究证实了社交媒体软件使用对于职业空间内的社会资本积累和良好职业表现的助益作用(Ali-Hassan,Nevo & Wade,2015)。鞠靖(2012)曾讨论过中国深度报道记者使用QQ群聊的工作习惯。这一即时通讯软件的特点是规模小、入群审核严格,从工作功能逐渐发展出情感联系等功能,主要局限在私人领域的交流,属于非正式交流中较为私人化的一种。与之相比,“记者的家”BBS则是更公开的在线讨论区,“更多地充当新闻业务研讨的阵地”(鞠靖,2012)。但记者们在BBS上的非正式交流究竟如何作用于其职业社会化,仍留待探究。彭华新(2017)考察了记者微信群如何作用于自发式“记者联盟”的构建,发现这类依赖社交媒体维系的业缘社群更多在现实层面的工作目标上能够达成合作,而在行业理想层面仍然缺乏共鸣,甚至在特定的抗争话语生产中对新闻伦理和组织秩序提出了挑战。
本文认为,当前学界对新闻业非正式社会化空间的发掘仍有未尽之处。其中,BBS这一网页应用所规定的是与微信、QQ等即时通讯移动软件截然不同的一种网络社交情景。BBS是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以来最初流行的一代在线社交应用,其用户活跃度和社会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从网站数量和访问数据上看,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转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Jin,2008;Yang,2012)。作为曾经全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BBS社区,“记者的家”为讨论世纪之交中国记者的职业社会化过程提供了一个珍贵的案例。然而,由于缺乏对互联网档案的挖掘和来自从业者的视角,仍未有研究充分勾勒在20世纪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这一纸媒“黄金年代”,风行一时的BBS对记者职业化所产生的效用和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的核心研究问题是:新闻从业者过往对“记者的家”的使用如何构成一种职业社会化活动?为什么以“记者的家”成为了当时极为活跃的一个职业社会化空间?对今天认识新闻职业的社会化有何启示?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网站的研究不仅需要依赖相关网页存档,还需要深入挖掘该网站所处的历史语境,从而揭示网页所能提供的可供性在用户社群中所发挥的作用(Brügger,2009)。由于本文研究的经验对象“记者的家”已经消失,研究者通过对曾深度使用该BBS的新闻工作者开展访谈和搜集分析其他网络档案支撑研究,从而还原这一曾经在中国新闻界风靡一时的BBS所承载的历史和特征,并讨论其价值。
本文第一作者在媒体工作时曾是“记者的家”的重度用户,虽然发帖不多,但会经常性地浏览页面,从中获取感兴趣的信息。这一经历对于理解“记者的家”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性信息。为了探访、重现新闻从业者曾经与“在线职业空间”的互动方式,研究采用了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邀约了9位曾在供职媒体期间深度使用该论坛的记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由第二作者采用线上语音或者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在取得被访对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研究者转录了访谈的全部内容,并按被访者要求隐去了部分个人信息。被访对象的基本信息详见表1。
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检索网络资料,整理搜集了关于“记者的家”的回忆性报道和文章,共计16篇,在表2中记录。
研究者还搜集了“记者的家”BBS的网页档案以供分析。这些材料包括从“互联网档案回溯机”(Wayback Machine)中收集的对“记者的家”BBS网页的96个历史快照。从1996年开始,美国非营利组织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IA)开始采用批量采集的方式收集网站快照和存档,并在2001年上线了“回溯机”以供对存档网页数据的公开访问(王芳,史海燕,2013;Ben-David & Amram,2018)。虽然IA对网站的采集限于表层网,但仍然能够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复现当日BBS的网页布局以及基本功能版块。
四
“记者的家”BBS对新闻职业社群的创造和维系
按照前文所梳理的社会化概念,其过程是从实践到理念的递进。郎和哈登所概念化的社会化模型也指出,社会化中的关键变量——信任的累积,是在知识 (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和承诺(commitment)三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上构筑起来的(Long & Hadden,1985)。本节对“记者的家”的历史帖文内容和主要网页功能进行了复现式的探索,发现在“记者的家”,记者们通过发帖、回帖的互动,不仅完成了获取行业知识和信息,寻找职业机会等实践,还培养了职业信念,生产着关于新闻业的特定阐释。
(一)运用BBS:实践性职业社群的创造
BBS中的帖文对于其发布者和浏览者来说,首先是一种关于行业话题的信息。按照发布和回复时间顺序排列的帖子,成为“记者的家”版面上自然的展陈,向登录访问的记者编辑提供当日工作的参考指南。发挥行业知识展示作用的帖子包括对新闻线索的分享和寻求帖,以及完成报道后的工作经验回顾帖。
“记者的家”上曾出现过多种形式的新闻线索帖,为从业者提供了实际的实践知识和工作指南。论坛上的新闻线索,大体上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论坛用户(非新闻从业者)直接在论坛上发布与其利益诉求密切相关的新闻线索,二是新闻从业者主动发布的“向群众征集线索”,三是受制于报道限制邀请异地舆论监督的线索分享。非新闻从业者所发布信息得以成为论坛中一类重要内容,源自新闻业“为民发声”的公共属性。因此,对这类新闻线索的展示也应当被视为在线职业空间对行业所认可的、符合职业基本价值观的日常知识的一种展示。通过浏览、收集这类线索,记者用户会逐渐倾向于将报道视角转向群众,而不只依赖政府部门的信源。后两种线索帖是职业社群中既有成员高效组织报道生产和完成报道任务的一种途径,不断吸引新进者模仿同样的发帖方式来助力、巩固自身的报道技能。
当年在东部一家报社工作的S(2021年9月19日)回忆,从业之初,他主要是从本地的教育部门及各类学校获取新闻线索,但是论坛上的信息接触让他开始转换视角。S通过浏览一篇帖子了解到了“某学校强制学生住宿收费”的问题并跟踪报道,最终促使该涉事学校整改。自这次成功的舆论监督报道后,他“就格外注意从学生和家长处获取教育新闻的线索,而‘记者的家’论坛正好又为获取这类线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家论坛提供了一个倾听民众声音的平台”。许多被访者分享了类似的经历。这不仅意味着论坛成为新闻线索集散的“广场”,更意味着论坛向使用它的新闻工作者展示了多样化的报道视角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渠道,更补充了以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主的信源,促进了记者报道视角的转换。
“记者的家”上的新闻线索帖公开展示了新闻从业者与大众信源之间密切互动的可能性。突发线索在论坛上的出现让记者们确认了通过“记者的家”找线索、写报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成为职业社群内通用的实践性知识。当年在某家新闻类期刊工作的Y(2021年9月17日)表示,他曾经在论坛上发布过一则帖子,表明本杂志社最近要推出一期系列报道,关注劳动者权益受侵犯的情况,希望网友们广泛提供线索;帖子发出后很快就收到了“大学生被打工单位克扣工资”的线索,顺利完成报道。2000年前后任职于上海一家报社的C(2021年9月18日)则回忆道,当年他十分关注艾滋病群体的生活状况,但由于这类人群不希望被关注,因此很难获取新闻线索。而在“记者的家”发布了信息,很快有同行和网友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帮助他报道了违规卖血和艾滋感染相关的新闻。当年在江苏一家报社工作的A(2021年9月18日)回忆,2001年7月,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发生一起重大矿难,造成81名矿工死亡。当地县委书记、县长却隐瞒事故真相,不按规定程序上报,并且还严格控制媒体采访、防止消息泄露。当时,就有河池的记者在“记者的家”论坛上发布消息,透露矿难线索,邀请外地同行前去挖掘真相。南方一家报社的领导在论坛上看到这则帖子后,立即拍板,让两位记者奔赴事故发生地采访,最终发表了震动性的报道,涉事领导干部也受到了追究。在“找不到线索”和“报道受阻”的困难情况下,上“记者的家”发帖或回帖成为当时使用该论坛的新闻从业者的默会共识。被访者向研究者分享的工作经历证实了在围绕“记者的家”的共同实践中,他们习得了关于新闻工作如何开展的默会知识。
除了直接辅助特定报道的调查和写作之外,BBS贴文还是社群内新闻从业者切磋琢磨工作技巧、展示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在论坛这一网络空间中,有经验的记者所分享发布的“经验帖”往往展示了工作任务如何实施、职业要求如何满足,对论坛用户产生了引导和模范效应。论坛上的工作经验分享,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资深记者所发布的基于工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类经验帖通常会在短时间内集聚大量人气,在地区乃至全国的新闻行业内部吸引大量关注度,甚至被奉为行业内部的“指导手册”和“教科书”。这类经验帖的篇幅通常比较长,浓缩了发帖者对于自己多年从业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常常能够以“手册”或者“入门教材”的形式出现。多位被访对象都提到了论坛上流行的《新新闻人工作手册》。这份手册分为四个章节和一个附录,具体包括新闻工作者应该树立客观中立的新闻理念、“摆脱信息相对闭塞的环境”“必须会英语”等内容,并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信息渠道、新闻背景资料网址等“工具箱”类的内容。第二种是针对具体业务和报道案例的经验讨论帖。它们通常比较短,讨论记者们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某一项十分具体的问题,例如如何拟制新闻标题、如何使用匿名消息源、如何保护受到心理创伤的采访对象等。Y(2021年9月17日)回忆他当年阅读过的由一家大报记者发布的帖子,具体介绍了关于拟制新闻标题的一些看法和经验:“这篇帖子在当年成为了我拟定新闻标题的‘守则’和‘规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在构思、创作新闻标题的过程中,脑海中都会逐一闪过这篇帖子中所列举的各种要点。正因为如此,我感觉自己拟制的标题越来越成熟、规范。原先写出来的标题,我自己都觉得不够规范,不是很像新闻稿件应该具备的标题。但是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创作标题的能力渐入佳境,能够写出一些正式而规范,并且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这类展示具体问题操作方法的经验帖促使阅读之的新闻从业者在某一特定工作法上向所展示的标准看齐,并转化为自身的职业能力积累和竞争力塑造过程过程。世纪之交的中国新闻场域活跃着以专业报道为职业追求,并以高度自主性的发挥为职业满足感实现方式的新闻从业者(Chan,Pan & Lee,2004);论坛上流行的经验帖就为他们提供了在学校和党管媒体职场这类主流专业塑造场所之外的社会化空间。
“记者的家”通过展示新闻职业社群共享的知识和经验,实现了那些在正式教育和职业场合未能出现或不够充分的职业教育环节,并直接作用于当时BBS用户的工作实践。对于使用BBS的新闻从业者来说,BBS本身及其管理者都充当了他们职业社会化的代理角色。论坛“斑竹”(“版主”谐音)和“板斧”(“版副”谐音)是少数具有删除和推荐文章权力的论坛管理用户(材料编号01)。他们通过“置顶”“删除”等权限操作,实践着“塑造式”的职业化活动。“记者的家”版主“牛吃草”和几位“板斧”都曾表示,版务管理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删帖和捧帖”的工作(材料编号03)。而“捧帖”的依据一方面来自管理员的专业判断,另一方面也来自其他用户讨论所形成的热度。在对无关或恶意内容的删除和对精品内容的拣选中,论坛管理者完成了对特定发言行为的鼓励或惩罚,并与其他用户形成了一种关于专业知识内容的协商探讨,服务于“记者的家”作为一个实践导向社群内部秩序的建立。
(二)谈论BBS:经由阐释维系的职业社群
除了在工作实践层面上为业内社会化个体提供知识参考和学习机会,“记者的家”对于当时的从业者来说,还是一个值得被谈论的对象。与之相关的讨论深深嵌入对职业的理解和意识之中。
对于当时的中国内地记者来说,注册登录论坛并参与帖文浏览和互动构成了工作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意味着记者职业身份的获得和完整。根据“记者的家”诸多用户的回忆,最初加入论坛往往是因为新闻从业前辈的介绍。在访谈和其他材料中,有一个表达被反复提及,“一个记者或新闻系的学生如果不知道记者的家,在同行看来就几乎还没入道,至少是初级阶段”(材料编号01),仿佛浏览和使用“记者的家”才等于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其他类似的表述还有,“中国传媒领军100人中,没有上过记者的家的人,基本上还没有”(材料编号03)、“再牛的记者,恐怕都到过记者的家”(材料编号04)、“对于当时很多媒体人以及新闻系学生而言,西祠胡同的‘记者的家’是新闻梦想起飞的地方”(材料编号10)。被校园里或者工作场合的前辈介绍浏览“记者的家”,进而参与到“记者的家”的回帖和发帖中,与自身的职业实践发生现实关联,成为一个新人记者变得“老成”的象征。
对BBS在职业群体中影响力的阐释还经常出现在“论坛内容因直言不讳而遭到相关领导弹压”的叙事中。比如,“论坛上反映出报业的派系斗争(时)被要求删帖,甚至有媒体单位将红头文件发到论坛上以表示严肃”(材料编号01)。不论是哪种叙事策略,这些对“记者的家”的谈论赋予其一种象征地位,说明“记者的家”是当时职业社群维系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言说对象。
研究者发现,被访者对帖文的谈论并非停留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层次,对上一小节中所提到的业务经验帖也并非一定会被论坛用户奉为“金科玉律”。阅读经验帖并参与回复,甚至在线下与同事、好友谈论之,是融入职业社群的关键一步。被访者L(2021年9月16日)提及:“无论我们是否赞同那些工作经验帖当中的观念,至少都得去读一读这些帖子的内容,否则将会难以融入论坛上面的讨论,难以与同行们形成深入交流。”论坛创建者N(2021年9月27日)也认为:“感觉这部手册当时在新闻行业内部的受欢迎度很高,无论是有过一定工作经验的资深记者,还是刚刚入行的记者,都得读读这本手册,了解一下手册中的报道理念和工作方法。”这说明被展示的经验帖并非只塑造了个别记者的工作理念,而是影响了当时众多从业者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方式。不论对其中内容认可与否,阅读并谈论之成为业界共识。阅读和谈论帖文,构成了维系新闻职业共同体的重要经验。
谈论BBS,对于当时的从业者来说,也就是在谈论“业界”。这得益于“记者的家”上曾经涌现的相当多包含新闻业元话语(metadiscourse)的贴文,比如业务评点、行业分析这两种典型的帖子,它们包含了关于新闻业核心承诺的主题。元话语在语言学的意义上,最初指语篇生产者在说或写的过程中对文本的评论(Hyland,2017)。而新闻业的元话语则往往是基于评点新闻业本身而产生的话语,指向新闻业的意义建构和合法性地位(Carlson,2016)。业务评点贴内容从新闻业务的细节出发,但其中的价值判断包含了对职业应然规范的强烈期待。据W(2021年10月14日)回忆,2001年的某一天,他看到一篇自称东部一家市场化报纸记者所发的帖子,以“恨铁不成钢”的口吻罗列了所在报社的编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这类对本单位业务进行批评的帖子数量虽少,但往往都能够得到论坛上同行们的积极反响。因为在同行们看来,这种帖子的发布者确实是真心实意地为自己所任职的媒体单位着想,希望本单位能够积极改进,获取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正如Y(2021年9月17日)所言:“这类对于自己所任职的媒体进行批评的帖子,初读的时候,嗅到的是火药味。但是,读第二及第三遍的时候,就会觉得火药味不那么浓了,甚至还能体会到其中的温情与忧思。这些记者都在默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能够为本单位的进步做一点贡献。”
“记者的家”上最著名的行业分析贴当属用户“肖余恨”发布的关于南京报业价格大战的系列评论。S(2021年9月19日)回忆道:初读的感受是新奇和震惊……这组帖子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它们改变了我对于南京报业运营性质和发展前景的看法。”W(2021年10月14日)也表示:“我当年在南京做记者。‘肖余恨’对南京报业的点评帖使我对于南京报业状况的认识,瞬时间就得到了刷新和重塑——我开始带着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用新的眼光去解读自己的同事和单位。”
对新闻业务和行业的品评在“记者的家”上流行,并对当年的论坛使用者关于“业界”的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新闻业务和业绩的公开讨论中,某些新闻理念被共同认可,另一些则被共同批评。例如,在行业分析帖中声誉较好的媒体,更容易受到业内的认同和好评;在行业分析帖中声誉不佳的媒体,很可能会成为业内人士求职时要避开的“坑”。正如Y(2021年9月17日)所言:“在行业分析和评价类帖子中受到夸赞的媒体,自然更容易收获业内的美誉,我们也更愿意与这类媒体开展合作。如果要求职或跳槽,当然也会优先考虑这些媒体。”这说明在“记者的家”上,基于现实新闻实践生产的行业言说会再次作用于新闻业的实践和流动。
(三)阐释与实践的转化:社会化的两重面相
实践的共同体与阐释的共同体并非两个割裂的概念,它们从社会互动的不同角度切入,构成了分析社会化过程的互补维度。研究发现,在新闻从业者围绕“记者的家”这一非正式职业空间的活动中,阐释与实践的维度存在相互转化,让社会化个体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承诺的职业社会化理念链条更为完整,也切实影响着彼时新闻媒体组织之间的现实流动。
基于上文所述的“记者的家”之于当时中国新闻业界的现实影响力和象征性地位,BBS上的活动直接影响着新闻业内的人才流动。Z(2021年9月17日)在访谈中说:“我和同事们也会议论,有时候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对待本单位的新闻报道任务,也未必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还不如去‘记者的家’论坛上创作几组影响力大的帖子呢。好好打磨几组帖子,说不定就会被哪家大媒体的领导看中。”类似的想法在彼时初入新闻职场或者仍在校园中的学生中颇为流行。W(2021年10月14日)描述了论坛上的招聘信息如何影响了自己的专业学习安排:“我本身就是学习新闻专业的,也十分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记者。我发现媒体的招聘帖基本不会限制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大多只是要求‘文字功底好’。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去一家知名报社实习,提升了自己的文字功底,也为自己积累了质量不错的代表作。这对于我日后的成功求职发挥了很大的帮助”,并分享了通过长期浏览论坛选择工作单位的经历:“通过长期浏览,我锁定了自己心仪的几家媒体。大四那年,我直接向那几家媒体投递了简历,最后也如愿进入了自己中意的媒体。我的好几位同班同学,也都是通过‘记者的家’找到了自己心仪的求职目标”。另有多位被访者提到通过论坛找到了工作,或者流动到了自己心仪的媒体,例如S(2021年9月19日)提到:“我在浏览论坛的过程中,会留意各种招聘帖。这些招聘帖的发布单位,不乏我有意投奔的‘下一家’。2002年左右,我正是通过论坛上的招聘帖,联系到了我后来的工作单位”;又例如:“那时候新闻人流动性强,大多数都是靠‘记者的家’版面互相了解,就像我,去《东方早报》,就是因为牛吃草介绍杨海鹏给我认识,大家都是“板油”(版友),而去《新周报》,就是因为在版上认识了赵世龙……”(材料编号12);还有:“我之所以能从东北来到江南,也正是在这个版块里看到的招聘信息……(我)在长春的《东亚经贸新闻》外出采访受到(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没有稿件自然没有收入……在“记者的家”搜到了三个招聘信息,投了简历和代表作品……随后就收到《重庆晚报》《河北青年报》《名城早报》的电话说有录取意向……”(材料编号09)
在论坛上的活动表现还会直接影响用户在新闻业内的声誉与名望积累,可以将在“记者的家”上的讨论表现视作一种对职业能力的认证,对当时的新闻业界产生切实影响。与上文所提及的职业流动相关,论坛不仅为个人用户提供了加入心仪媒体组织的机会,也为媒体组织提供了筛选人才的方式,浏览论坛上有影响力的帖子和发帖人成为当时全国媒体寻找所需新闻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W(2021年10月14日)提到:“论坛用户的主体就是记者。因此,各大媒体的管理人员都会主动去论坛上‘求贤’,密切关注那些发帖积极的、文字功底好的用户,然后主动向其抛出橄榄枝……论坛上其他媒体的领导盯上,然后被挖走的用户并不少,我当年所任职的媒体就有几位。”
通过“记者的家”所产生的认证效应同样体现在其中诞生的一批职业模范上。这类诞生于论坛上的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媒体单位内部的“先进分子”“行业榜样”,他们并没有受到官方的评选或授勋,而是完全受论坛用户的推崇脱颖而出,从而影响其他用户对专业的认知和实践。“记者的家”上的职业模范首先影响了论坛使用者所青睐的报道范式和题材。正如L(2021年9月16日)所言:“由于当年论坛上经常有一批调查类记者走红,受到论坛上各地同行们的强烈推崇,因此我也愈发热衷于开展调查类报道、揭露丑闻。尽管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未必经常能够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但这对于我当年的报道理念的影响却是确凿有力的:我开始意识到,一名记者必须要在其职业生涯中进行几次调查类报道,否则他/她就不能算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记者。”
“记者的家”上的职业模范还影响了论坛使用者共同认可的行文风格。论坛上的行业模范,通常都拥有一套个性色彩鲜明的报道行文风格,这类行文风格也是助推他们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模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浏览行业模范的新闻作品和原创帖子的过程中,记者们的行文风格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塑造。媒体单位内部的编辑或记者前辈,对于记者们的行文风格无疑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线下的职业空间,记者们的行文风格也会受到强制性的规范和调整,往往只有受到媒体单位认可的写作方式才能够顺利发表。论坛上的行业模范则往往以“才子”“偶像”的方式出现,帖文和作者在论坛内所聚集大量好评和热度也意味着职业社群的另一种单位权威之外的认可。Y(2021年9月17日)于2000年前后在东部一家新闻类期刊担任记者,他回忆道:“当年的我,十分崇拜论坛上一位昵称为‘肖余恨’的用户所撰写的新闻稿件和帖子,我深深为其鞭辟入里而又极具个性化色彩的分析所折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肖余恨’都是我在日常报道中所尽力模仿的对象。当时自己所在的杂志社,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大多十分赞赏‘肖余恨’的文笔。‘肖余恨’在杂志社内,仿佛都成为了一名备受推崇的偶像。”S(2021年9月19日)表示:“当时我会刻意模仿‘肖余恨’的文字风格,我觉得他的文笔和分析是值得学习的。”Z(2021年9月17日)也对于“肖余恨”表示了高度评价:“‘肖余恨’的风格和思路对于当时的我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没想到时事分析还能这么写。这种‘兼具理性、条理性、逻辑性、犀利性,同时又包含大量报界内幕消息的、夹叙夹议风格’的帖子也成为我效仿的对象。”
在本文所收集的经验材料中,“肖余恨”所发表的《南京报业歪评》成为关于“记者的家”共同记忆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关键事件。在相关的叙述中,“肖余恨”的这组报业点评帖成为该论坛声名大噪的契机,例如:“因为是连载,大家都在谈论明天还会出现什么,这个肖余恨是谁?他怎么知道这些事情?刘建平(即“牛吃草”)也在报社听到同事议论,也有人在猜牛吃草是谁。但正是从肖余恨的这组帖子开始,‘记者的家’的讨论逐渐从南京延伸到广州、北京、四川等地,成为媒体人爱来转悠的地方。‘记者的家’成了‘媒体的媒体’(材料编号03)。”
不论是在对“记者的家”网站历史的追溯中,还是在对自身论坛使用经历的回忆中,许多被访者和网络材料都采用了以“肖余恨点评南京报业大战”作为关键事件的说法。“肖余恨”对彼时南京报业的“歪评”却在“记者的家”掀起风雨,标志了媒体单位官方认可之外的另一重职业声音。在“报业歪评”风波之后,“记者的家”在相关叙事中成为影响全国新闻业的在线社区,进而是中国当代新闻史上不少极为重要的报道的孵化空间。例如,“记者的家”被认为是2003年“孙志刚事件”报道和2006年“富士康案”报道早期线索的出处(材料编号09,14,15,16)。写作这些著名报道的记者陈峰等一度在“记者的家”上十分活跃,这些记者当日在论坛内使用的昵称至今仍然被津津乐道。
在论坛上声名大噪的“肖余恨”“家在北方”等都是“记者的家”上被许多人记住的用户。他们或是和版主“牛吃草”一样的论坛管理员——其昵称会显示在版面的置顶位置,又或是发布过重要的“好帖”被加精置顶。回忆和评论文章会通过事后追溯的方式将其与“记者的家”所发挥的重要信息集散和理性探讨功能联系在一起。这批“弄潮网络江湖”的用户成为关于新闻在线职业空间叙事的关键人物,甚至是一种偶像。他们成为关于“记者的家”的叙事和记忆中所描述的“大佬”“大亨”:“像很多后来的传媒大亨都在西祠有用户名,比如说《南方周末》笔杆子迟宇宙的西祠用户名是‘小迟飞刀’;报道孙志刚案导致收容制度被废除的陈峰的西祠用户名是‘家在北方’;现在澎湃新闻时政版的王鹏西祠用户名叫‘坦克二师’,那是因为他老家住在徐州的部队坦克二师边上(材料编号12)。”
“记者的家”论坛所发挥的整合效应直接对2000年代初的中国新闻从业者产生了具身影响。首先,登录并参与论坛的浏览和发言活动成为记者“上道入门”的必经之路。其次,依托论坛上的发言活动所累积的用户回应和评价可以直接转化为社群内部的某种非正式的认证,并直接作用于职业声望的积累。最后,论坛辅助了现实的职业流动,为其中参与者提供了或求职或求贤的职业安排机会。
五
结语:重新发现新闻业
社会化的非正式空间
本文对曾有大量新闻从业者聚集、使用的网络论坛西祠胡同分版“记者的家”进行了深入挖掘,试图复原当日论坛的运行方式及其效应,进而为今日关于新闻职业社会化的研究提供补充。研究发现,非正式空间中的社会化仍然基本遵循知识、能力与承诺递进累积的层次,在实践与阐释层面各有侧重,并不断相互转化。社会化概念为探讨新闻职业认同提供了一个聚焦“个体融入集体过程”的中观视角(Raemy,2021)。自20世纪中叶以来,学者们陆续对新闻从业者在固定工作场所内接受职业社会化塑造的过程展开了研究。毫无疑问,新闻编辑室是记者们进行工作活动的核心场所,但在编辑室之外的各类现实或虚拟空间里,记者们同样接受着职业社会化塑造。参考教育研究对社会化过程的区分,在新闻编辑室完成的社会化是初级的社会化(primary socialisation),而在编辑部之外的非正式空间进行的社会化是继发的社会化(secondary socialisation)。前者是个体成为职业社群成员的过程,后者则可能导致在初级社会化阶段形成的价值观有所转变(Potts,2015)。
“记者的家”便是这样一个记者主要进行继发社会化的非正式空间,形成了与新闻编辑室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诸多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社会化的对象有所差异,编辑室内需要完成社会化的主要是刚刚进入这家媒体单位的新人或实习生,而“记者的家”上则有在校的新闻学子、刚入行的新人以及已经在职的熟手记者,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社会化;二是社会化的主体(socialising agents)略有不同,在编辑室内毫无疑问是有经验的记者和编辑通过日常工作中的支持、帮助和指导影响新人的态度和行为(Gravengaard,2018),而BBS的技术特点则使得“记者的家”上的版友都可能承担上述责任;三是社会化的机制(socializing mechanisms)有所不同,编辑室内的社会化主体既有非常明确的社会行动,也有比较隐性和含蓄的方式,帮助社会化对象在常规化的活动中习得专业知识、组织文化等(Gravengaard,2018),而“记者的家”则在发帖中更多采用较为直接、明确的方式告知,甚至在多番讨论中逐渐形成共享的看法。
“记者的家”能够成为进行继发社会化的典型案例,源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彼时中国新闻业在市场化改革后蓬勃发展,对新闻人才需求旺盛。大量未接受过正式职业训练的应届毕业生或者非新闻专业背景的年轻人涌入行业(张志安,沈菲,2011;白红义,2012)。由于正式职业社会化渠道不足,他们迫切寻求同行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引入市场化机制,使得既存体制对“非常规”实践活动的容纳性增强(潘忠党,1997),为更多体裁和风格的新闻内容提供了版面。在相对宽松多元的新闻环境中,有经验的记者更加渴望与同行交流切磋。BBS的出现和流行为满足这些需求提供了发生场所,补充了新闻职业社会化中知识、能力和承诺展演与协商的关键环节。有经验的新闻从业者在此既充当社会化代理,又在与论坛用户相对扁平化的交流中形成协商和自我批评。
然而,“记者的家”也存在明显的时空局限。在其发展后期,移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BBS很快成为被淘汰的社交工具。当官方主流媒体转向“融合”时代,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化媒体也逐渐走向衰落。对于往日的“记者的家”来说,技术条件和媒体生态都不再“需要”它了。但非正式的社会化空间一直伴随中国新闻业的发展而存在,例如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播客等互联网应用都不同程度地扮演着这一角色,只是其边界不再像“记者的家”这样一个固定的论坛板块那样清晰。本文通过探究这一论坛对于中国新闻业的意义,意在提示关注当下边界不甚清晰的非正式社会化空间,考察其如何参与新闻职业群体的社会化互动。
在理论层面,本文尝试从两方面作出贡献。第一,围绕社会化概念,本文扩展了正式组织之外的社会化场景,并尝试勾连实践与阐释两个维度的社会化行动。本文关注在匿名互联网的社交环境下,业缘社群如何以去科层化、低门槛的方式进行社会化。尽管论坛中存在少量的管理员和组织者,在线论坛仍然具有参与成本低、参与自由性强等显著特点,这与经典社会化概念模型中“上对下”“老对新”的规定或安排不同。例如在“记者的家”,用户之间“求教者”“指导者”角色会不断切换,社会化呈现出更具协商性与流动性的特征。相较经典社会化模型偏重实践,本文还主要探讨了论坛用户如何通过话语策略讲述与记忆职业空间。围绕“记者的家”,新闻从业者生产了相应的话语策略,具体包括对论坛存在的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的阐述,以及围绕热点事件和人物的共同记忆。由“记者的家”组织起来的论坛用户不仅通过类似的论坛使用实践,共享职业知识、能力和承诺,实现内部流动;还通过修辞性的方式定义和理解这一非正式职业空间,比如推崇和彰显论坛影响力、热点事件和模范人物等。第二,在新闻传播研究的范畴中看,本文通过考察非正式空间中的业缘互动,提供了一个观察“共同体”生成机制的新视角。一方面,本研究延续了自布里德以来的学术关切,补充了一个基于新闻室之外的外部空间的角度,与主要聚焦新闻组织内部的经典研究形成参照。另一方面,本文亦补充了关于早期互联网如何承载新闻业社会互动的经验维度,为理解互联网基础设施与新闻业发展历史过程的关系提供了支撑。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认为,“记者的家”作为一个在线非正式空间,组织起了一个具有阐释性特征的实践性新闻职业共同体,BBS则在其中发挥了促进职业社会化的功能。仍需指出的是,本文主要聚焦于新闻业内部行动者,未能充分展开与新闻场域关联紧密的其他边界性行动者(如“领导”)在职业社会化中的角色。此外,本研究以“记者的家”为中心,未能深入探讨该论坛关停后非正式空间内职业社会化活动的延续、转化或消退,如微信公众号、播客等新形态的非正式空间,这有待后续研究补充。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国际新闻界》2024年第4期。
本期执编/任卓伦
订阅信息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新闻界》,国内邮发代号:82-849,欢迎您订阅!
您也可通过下方二维码或网址https://mall.11185.cn/h5/#/bkGoodsDetails?spuId=113613&from=imgShare&dsId=zxSWChat&dsModule=c3df4964-af5d-40a8-d6cc-a768b5306e52 ,进入中国邮政微商城订阅本刊。
您还可访问《国际新闻界》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du.cn/ ,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
进入官网下载原文
天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